在邢台县,广大农村群众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管理果树的力量,依靠科技致富已经成为全县农民的共识。邢台县的绿色产业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演绎着转型升级。石家庄冷库
邢台县位于太行山南端东麓,山区丘陵占全县面积79%以上,“山多地少”是该县土地资源现状。长期“靠山吃山”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邢台县山区经济的发展。林木、林地资源过快消耗,“守着宝贝过穷日子,捧着金饭碗要饭吃”成为难以扭转的局势。如何把林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?邢台县的领导们苦苦思索、多方探求。
以变“活”林 兴果富农
在山区,山就是资源,林就是优势。他们敏锐地意识到,要想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,必须转变发展方式,变靠山吃山为靠山养山、靠林养林,大力植树造林。
“不种粮食吃啥?”习惯了开荒种田的山区群众满腹疑问。
主管林业县领导陈增斌算了这样一笔账,一亩粮食收两季,按最好的吨粮田,一年收入最多2000元。而种苹果、薄皮核桃这样的干鲜果,管理最差的每亩也能收8000元,好的收入能超2万元,是种粮食的4—10倍。石家庄冷库
理不讲不清,账不算不明。看到了林果种植的巨大潜力,邢台县山区群众积极响应退耕还林、封山育林政策,他们充分利用荒山、荒坡等未利用地,发挥沟边、渠边、路边、屋边植树的潜力,以家庭为主适度规模经营,结合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大规模开发。退耕还林、太行山绿化、公益林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,取得了显著成效,全县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135万亩,植被覆盖率87%,曾经的荒山岭如今郁郁葱葱遍布绿装。
结合板栗、苹果等干鲜果生长特点,邢台县山区让板栗“上山”、苹果“入川”,走出一条“材林头,干果腰,水果脚”的开发治理模式,实现了山场开发的综合治理。造林,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、靠天吃饭的状况,农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,成片山场都成了农民的绿色“储蓄银行”。石家庄冷库
县林业局局长孟增朝介绍说,全县果树面积已达60万亩,年产值3.6亿元。其中板栗种植面积41.3万亩、核桃面积7.6万亩、苹果5.8万亩,板栗、核桃、苹果产业成为该县三大果品支柱产业,人均果品收入占全县人均收入的1/3以上。
随“链”延伸 彰显后劲
面对成绩,邢台县委、县政府没有骄傲,他们未雨绸缪,提前看到了其中的隐忧:随着果品种植规模扩大,果品产量以每年20%的速度增加,板栗、核桃等销售压力逐渐增大,很有可能出现果贱伤农、果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。
提高附加值、拓宽销售渠道、让群众增收致富是林果业长远发展的必然。
浆水镇党委书记马聚林谈起果品销售情况时,高兴地说:“多数果农和弘隆果品这样的果品加工销售企业签订了购销协议,还有一些加入惠农果品等专业合作社。咱们农户生产的果品不愁销路。”浆水镇为顺应市场发展和农户需求,已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25家、果品加工销售公司10家,另有冷库2个,开辟出以够代销、深加工等多种销售渠道,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。石家庄冷库
科技引擎 让“绿”生金
远近有名的种植大户王海玉曾经也因种果树苦恼过:管理跟不上,经营粗放化,产量低、价格低。用他的话说就是:“忙活一年还不够功夫钱!家里人着急,都劝我把苹果树砍掉种庄稼。”
说到底还是科技跟不上。正在王海玉左右矛盾的时候,县里的科技人员帮他解决了难题。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,王海玉改变了以往环割、拉枝、重剪等传统管理方法,转而用高光效开心形技术和新型省力化技术,苹果品种也进行了更新。
时至今日,王海玉家的苹果园已经发展到了10亩,而他的苹果树则由昔日的家庭负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摇钱树”,每亩纯收入由原来不足5000元提高的现在2万元以上。他乐滋滋地说:“科技能让绿树生金,家人现在可支持着咧。”
在邢台县,依靠林果技术致富的不止王海玉一家。县林业、科技等部门聘请来河北农大、省农科院等省内外的技术专家向果农传授先进管理技术,同时,他们专门成立林果技术宣讲团直接到田间地头为果农培训。有了科技人员的指导,苹果高光效开心形技术、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在邢台县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。拒不完全统计,该县已培养各类乡土人才760名、培育科技示范户200余个;5000多名群众能够熟练掌握林果栽培管理技术。
与此同时,邢台县又着手开始了果品品种的更新换代。他们淘汰品质差、产量低的红元帅、青香蕉等“落伍”品种,代之以红富士、红王将、红嘎啦等国内最先进品种。县科技人员自己选育的“林珠”、“林冠”、“林宝”三个板栗品种被评定为省级优良品种。石家庄冷库
尝到甜头的邢台县委、县政府,又引导农民向无公害标准化、品种化生产管理模式发展。他们瞄准有机绿色食品这一发展方向,利用山区无污染源的优势,把林果绿色无公害管理作为林果业的重中之重,以达到与国际果品市场接轨。
在省会石家庄的超市,记者看到“浆水”牌苹果的销售价格达到5元一个。邢台弘隆果品公司的经理郑庆林自豪地说:“这都得益于好的种植环境和无公害管理技术的应用。”
石家庄冷库 河北冷库 石家庄制冷公司 石家庄制冷设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