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库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
冷库利用率偏低。传统的冷库设计一般高5m左右,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,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低于50%,如物品堆码的高度一旦达到3.2m时,外包装为纸箱的食品,因重压变形、吸潮等原因极易出现包装破裂、倒塌等现象,导致食品品质降低,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。 河北冷库
部分冷库设计不尽规范。国内很多冷库属于无证设计、安装,缺乏统一标准,缺乏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现象较为普遍。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证上岗,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。许多冷库名为气调库却达不到气调的目的,部分低温库一建成就面临停用或只能按高温库降级使用的局面。
制冷系统维修措施不力。制冷机的正常维修周期一般为运转8000~10000h即应进行大维修;运转3000~4000h进行中维修;运转1000h进行小维修。适时对制冷系统进行维修、保养,可以及早消除事故隐患。因为国内大多数冷库尤其是90年代以前所建冷库,设施设备陈旧、管道严重腐蚀、墙体脱落、地基下陷、压力容器不定期检验,普遍开开停停,带病运营现象十分严重。 河北冷库
冷库节能措施未引起足够重视。冷库属于耗能大户。有数据表明:蒸发器内油膜增加0.1㎜,会使蒸发温度下降2.5℃,电耗增加11%。冷凝器中若存在油膜、水垢,蒸发器外表结霜等均会导致蒸发温度下降,耗电增加。另外,低温库冻结间或速冻装置进货后压缩比小于8时,应先采用单级制冷压缩,当蒸发压力降下来后,其压缩比大于8时再改用双级压缩制冷方式,而许多低温冷库一开机就启用双级压缩机,使冷库能耗加大。
自动化控制程度低迷。国外冷库的制冷装置广泛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,大多数冷库只有1~3名操作人员,许多冷库基本实现夜间无人值班。而我国冷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手动控制,或者仅对某一个制冷部件采用了局部自动控制技术,对整个制冷系统做到完全自动控制的较少,货物进出、装卸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。
商业冷库价格竞争激烈。近几年,随着冷库数量的增加,除部分食品生产企业、科研单位自备用于存放食品原料或用于科研试验的冷库外,商业冷库出租转让频繁,行业内低价竞争激烈,河北冷库加之高温库和低温库比例失衡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,存贮肉类及速冻食品的低温库供不应求,大量的高温库闲置待用,导致大多商业冷库经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。
缺乏管理制度是影响冷库产业发展之根本
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,缺乏对口管理单位,导致冷库产业一些列问题的产生。首先,城市经济发展后,总体建设规划跟不上,冷库的分布不合理;其次,对于冷库的建造标准、技术要求、安全卫生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;再而,政府对冷冻行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,有问题无处咨询;同时,冷库经营者自身力量单薄,无力整合市场资源,不能做强做大。
“没人管”,这就是目前冷库产业的现状。整个产业处于被放任自流的状态,任其在市场中自我筛选发展,不行就淘汰出局。这样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也许真的能优化市场资源,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。但这个时间会有多长、代价将有多大,谁都不能预料。因此,为把这一问题带来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,政府对于冷库监管应该是责无旁贷的,必须指定有关部门,解决这个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。
冷库产业的发展,除了企业自身需要不断进步努力之外,还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,合理规划,全面发展,保证我国冷冻冷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。冷库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,河北冷库革命虽未成功,但仍需同行努力。
经营者态度或推进或阻碍冷库产业发展
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,国企改革会使原来属于各地商业局食品集团的冷库向市场转轨,产生诸多不适应。
再有的是很多老企业的包袱异常沉重,根本无力对原有冷库进行投入改造,只能靠吃“老本”,艰难度日。 目前冷库产业不甚理想的市场现状,既有企业本身的原因,也跟经营者的态度有关。虽然面对着同样困难的市场环境,但企业经营者却对冷库行业的发展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。厦门某制冷企业的经营者悲观表示,冷库产业是一个‘夕阳行业’”,认为冷库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河北冷库。但另一兰州的冷库经销商则认为,虽然冷库目前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,但其作用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,只要以市场为导向,敢于对企业进行整改,就一定会有发展空间的。观念的不同,必然也会导致企业发展命运的不同。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,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,还需要对行业保持乐观心态的业内人士来推进。
石家庄冷库 河北冷库 石家庄制冷公司 石家庄制冷设备
|